中國仿古建筑的類型和形式很多,但具有普及性和代表性的類型,黑龍江仿古建筑小編可以歸納為三種分法,即:按時代特征分類,按房屋造型分類,按使用功能分類。
中國古建筑從秦漢時期至明清時代,十多個朝代的變遷和進化,根據歷史文化和營造技術水平的發展,可歸納為三個歷史時期的建筑,即:將秦、漢;三國、兩晉、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建筑,我們列為漢式建筑。將隋、唐、五代;宋、遼、金、元這一時期的建筑,我們列為宋式建筑。將明、清兩個朝代的建筑,列為清式建筑。
因此,中國仿古建筑,按時代特征分類,分為漢式建筑、宋式建筑和清式建筑。
按房屋造型分類中國仿古建筑,按房屋造型分類,分為:廡殿建筑、歇山建筑、硬山懸山建筑、攢尖頂建筑等。其他還有一些在此基礎上進行屋頂變化的形式。
按使用功能分類
中國仿古建筑,按使用功能分類,分為:殿堂樓閣、涼亭游廊、水榭石舫、垂花門牌樓等類型。
各時期建筑特點:
漢式建筑的特點為:整體造型平直舒展、脊端檐角微微上翹、屋脊裝飾樸實無華。仿漢式建筑“項王故里”的英風閣大殿,展示了楚漢相爭時期的建筑風格。
宋式建筑有何特點:從隋唐至宋元時期,是中國古建筑的鼎盛發展時期,無論是建筑規模、建筑種類,還是裝飾的豪華程度,都有了飛躍發展和提高。雖然唐、宋、遼、金、元時期的建筑在細節上有些不同,但基本上都符合宋《營造法式》的理論要求,我們將這一時期的建筑稱為“宋式建筑”。宋式建筑的特點為:屋頂屋檐有明顯下彎曲線,脊端檐角上翹度比較大,屋脊屋檐及木架裝飾繁華絢麗?!稜I造法式》中所載宋式建筑立面圖樣。
清式建筑有何特點:中國古建筑經過唐宋時期的飛躍發展后,明清時期開始轉型進入穩固、提高和標準化時期,將群龍無首的土木建筑,正式納入到統治集團的管轄范疇,并產生出清工部《工程做法則例》的條例文件。因此,我們將這個時期的建筑稱為“清式建筑”。
清式建筑的特點是:整體造型穩重大方,屋脊屋檐中規中矩,正脊平直、翼角稍翹,裝飾豪華而不繁縟。
用當代建筑材料建造大樓沒有什么特色,但是近20年來,北京等城市在一些大型建筑上開始注意搞民族式樣,就是在建筑設計中要體現出古典建筑的特色,大樓建筑讓人們看上去確實具有民族古代建筑風格。由于現在設計院的設計人員大多數不熟悉古建筑之豐富內容,所以難以設計出好的仿古作品,只是大多數建筑在設計時加上小型樓閣、小亭臺、斗拱、垂蓮柱等,這樣才能體現一些古典建筑的風格。但這遠遠不夠。
我國古代建筑內容豐富,那么在新建筑上如何運用古代建筑手法?下列一些東西可以運用,其實這些東西也就是古代建筑的特色。如大收分柱、直欞窗、郯電窗、明廊、敞廳、月梁、丁頭栱、一斗三升、庇檐、搭栿子、美人靠、干堃式、廊板、短樁式基座、雀替垂蓮柱、雙扇板門、徹上明造、懸山頂、博風板、鏡牌、替木、繳背、藻井、穹窿、疊澀式、覆斗式、影壁、碑刻廊院、以中軸線對稱式、屏門、隔扇、八封門、小亭子、小樓閣、烏頭門、雙闕甬路、臺階、蓮節柱、檐頂、眼籠窗、平棋、天宮樓閣、長廊、飛廊、斜廊、欄桿、大過梁等等,這些不一定都做清式,要做一些漢宋遼金以及明代式樣等等的建筑風格和特征,這樣就更加豐富多彩了。
在設計中要注意這些單項題材在古建筑什么部位,它是起到什么作用與意義。當我們將那些項目單獨地引用到新建筑上,如何處理?放在哪?如何變化?怎樣改變它?這些都應由建筑師做考慮。我們要繼續學習古建筑,學習建筑歷史,古建筑內容雖然豐富,經過學習仍然是可以掌握的,而當代的建筑師應當在設計中抓住主題,可以運用古建筑手法的藝術風格來作文章。
在中國,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就提倡國粹,在建筑上主張運用民族古代建筑式樣。那時在一些房屋建設中都盡力做到仿古的形式。例如,以南京中山陵為代表的一批建筑、基督教的教堂,后來進行建筑時采用中國固有建筑式樣,以北京協和醫院、燕京大學等為代表的一批仿古建筑。新中國建立之后,在上世紀50年代初國家建設“四部一臺”大樓為代表的一批建筑也盡量體現“古為今用”的方針。以后梁思成先生主張的民族形式,吸取民族古代精華,產生一批建筑。在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時,北京“十大建筑”上又重現民族形式建筑。近些年間又出現了一批體現“首都風貌”的建筑,實際上也是在建筑上仿古代建筑的形式而“古為今用”。試觀中國近一百年來的建筑歷史,都是在不斷地提倡“古為今用”,用各種方式提倡民族形式。將來中國新建筑的方向還是要體現出民族古代建筑的式樣。